二维码
云推搜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站在鲆鲽类“出血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0 00:04:27    来源:云推B2B网    作者:云推小编    浏览次数:744    评论:0
导读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牙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鲆鲽类“出血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牙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鲆鲽类“出血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isolation and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a novel nidovirus and response of its infection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dovirus and bacterial co-infection from cultured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in China”为题分别发表于《Viruses》以及《Aquaculture》。     以牙鲆和大菱鲆为代表的鲆鲽类,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一段时间以来,在该两种鱼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以“底板出血,烂鳍烂尾,肝脏出血”为主要症状的“出血病”。在适宜水温下,可造成养殖牙鲆和大菱鲆70%至100%的死亡率,对鲆鲽类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     创新团队通过自主建立的细胞平台并结合siRNA测序,分别在患病牙鲆和大菱鲆中分离得到一种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Tobaniviridae病毒科的病毒CSBV(Chinook Salmon Bafinivirus)的两株新毒株,分别命名为:CSBV Bces-Po19(分离自牙鲆),CSBV Bces-Sm22(分离自大菱鲆)。该病毒首次于2014年在加拿大的大鳞大麻哈鱼分离得到,并自2018年开始在国内中华刺鳅、鲫鱼、黄颡鱼等淡水鱼中被发现。本次研究所分离到的CSBV Bces-Po19和CSBV Bces-Sm22,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在海水鱼中分离到该病毒,并对两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病毒结构、病理学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所分离到的病毒,初步开展了牙鲆和大菱鲆的抗病新品种选育,及抗病机理解析,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望为攻克该产业重大制约瓶颈提供有效支撑。     上述研究得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2TD38, 2021YJ04),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21326307D)以及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7)等项目的资助。
 
(文/云推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云推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云推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sou.com/news/show-95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1 云推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