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由加工所生物基材料绿色加工创新团队木泰华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成果“薯类鲜湿粉条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通过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等7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薯类种植和生产国。据FA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甘薯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647万公顷,产量达1.27亿吨,均居世界首位。淀粉是薯类块茎或块根中的主要成分,在我国主要用于加工薯类粉条粉丝等传统食品。目前,市面上薯类粉条主要以干粉条为主,其虽易贮藏,但干燥时间长,能耗较高,食用前需较长时间复水。薯类鲜湿粉条加工过程不需要干燥,加工能耗更低,口感细腻爽滑,食用方便快捷,已成为薯类粉条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薯类鲜湿粉条加工产业存在易断条、不耐煮、明矾超标、营养成分单一、加工装备自动化程度低、掺杂严重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薯类加工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加工所自2008年起开展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加工新技术、关键核心部件创制以及掺杂粉条精准鉴别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性提出将多糖与蛋白作为结构因子替代明矾的策略,设计了高品质抗拉伸耐煮制薯类鲜湿粉条配方以及营养鲜湿粉条配方,甘薯和马铃薯粉条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至明矾粉条的2.02倍和1.76倍,煮断时间分别提高至1.73倍和2.71倍,抗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至27%和28%。创新设计了打芡和面、自动铺浆成型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创制了铺浆切割式鲜湿粉条加工装置,实现了薯类鲜湿粉条的自动化生产,薯类鲜湿粉条的成品率提高了18.75%,达9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了7倍。创建了银染电泳法精准鉴别薯类鲜湿粉条掺杂外源淀粉新技术,外源淀粉的检出限达3%。
该成果核心技术在国内6家薯类龙头加工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该成果致力于我国薯类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全民营养健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