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云推搜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小麦调控纹枯病抗性和粒重的新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8 02:01:03    来源:云推搜网    作者:云推小编    浏览次数:795    评论:0
导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鉴定了一个调控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新基因 TaSTT3b-2B ,研究发现其影响小麦抗病性和籽粒大小的分子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鉴定了一个调控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新基因 TaSTT3b-2B ,研究发现其影响小麦抗病性和籽粒大小的分子新机制。12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据张增艳研究员介绍,由坏死性真菌病原菌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关于小麦抗纹枯病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     该研究发现,一个位于小麦2B染色体上的寡糖基转移酶催化亚基编码基因 TaSTT3b-2B 受纹枯菌诱导表达。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使该基因沉默显著降低了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而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显著提高抗病性。进一步研究发现, TaSTT3b-2B 基因能够促进茉莉酸的合成,并且该基因表达蛋白所介导的抗病性依赖于茉莉酸信号路径。此外,还发现 TaSTT3b-2B 基因在不同小麦材料中的表达水平与籽粒大小成正相关,在纹枯病侵染条件下,过表达该基因显著提高了籽粒大小。以上研究为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机制解析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展现了 TaSTT3b-2B 基因在小麦抗病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科所祝秀亮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增艳研究员和祝秀亮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叶兴国研究员团队为小麦遗传转化提供了帮助,作科所重大平台中心提供了仪器支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吴纪中研究员、周淼平研究员和郭炜博士参与了抗病表型鉴定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3760
 
(文/云推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云推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云推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sou.com/news/show-82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1 云推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