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黑斑病是广西猕猴桃产地的重要病害,其病原为假尾孢菌。猕猴桃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蔓,生长季节先在叶片上发病,之后在枝蔓和果实上发病,发病的果实容易腐烂、提早脱落,失去商品价值,在部分病害严重果园,叶片发病率达87.5%、果实发病率达68.4%,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发病特点
猕猴桃叶片多从较低的位置开始感染黑斑病,随后逐渐向上蔓延,受害叶片初期在叶背生灰色绒状小霉斑,后扩大呈暗灰色或黑色霉斑,病部对应叶面渐变为黄色褪绿斑、黄褐色或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导致叶片提早落叶;
受害果实初期生灰色绒毛状小霉斑,后扩大成灰色至暗灰色大绒霉斑,随后绒霉层脱落,形成明显凹陷的近圆形病斑,病斑下的果肉组织形成锥状硬块,引起采前落果;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
该病容易造成果实受害,因此防治该病时,除防好叶片病害、减少病原基数外,更应做好果实上的病害防控工作。
二、田间发病规律
猕猴桃黑斑病于5月上中旬在叶片上开始发病,7月中旬爆发,8月到9月中旬发病较严重,9月下旬以后危害减轻,11月以后基本停止危害;6月上中旬在“红阳”果实上开始发病以后,果实发病程度呈双“S”形上升,直至成熟采收。
三、防治关键时期及防治建议
根据猕猴桃黑斑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防控试验结果,5月上中旬叶片病害发生初期正值“红阳”品种落花15~30天,是其幼果快速生长时期,该时期是防治果实发病的关键时期。
发病严重果园在这一时期开始喷施药剂防治,可有效防治该病危害果实,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杀菌剂,连续防治3次左右,每次间隔10天左右,尽量使用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者水剂、水乳剂等剂型的药剂,少用或慎用乳油剂型的药剂,以免对幼果产生药害,最后一次用药后及时套袋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生产上很多果农在防治该病时有三个误区:
一是越早越好,刚谢花或开花前便喷药防治。
防治过早,待到病菌侵染叶片、果实的关键时期已经结束了防治工作,达不到防治效果。
二是定期喷药,防治次数越多越好。
定期喷药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会增加成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增加果实农药残留风险。
三是果实发病后再防治。
6月上中旬以后发现果实受害再进行防治,已经错过防治关键时期,不仅防治效果较差,还会增加在临近果实成熟期用药导致果实农药残留过量的风险。
来源:广西落叶果树水果创新团队猕猴桃功能专家岗 王明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