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一作区是我国四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辽宁、山西、河北和陕西中北部。当前今年大部墒情适宜,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马铃薯进入春耕备播关键期。针对当前天气条件和生产特点,按照“精整地、选良种、多包衣、强田管、控病虫、保收贮”的技术路线,适期适墒播种,强化田间管理,全力夺取全年丰收。
(一)精细整地,备耕备播。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和保水性能好、通气较好的地块,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或前茬地施用抗重茬剂,要求前茬作物未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推荐进行秋耕整地,耕深35—40厘米以上;秋季风蚀严重或未进行秋整地的推荐使用春整地,一般耕深30厘米以上,做到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后尽快播种减少散墒。有条件的地区,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5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建议测土配方施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等。及早开展马铃薯春耕专用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调试,为高质量播种提供条件。
(二)优选良种,暖种催芽。根据产品用途和产业发展需要,明确选用鲜食型品种、高淀粉加工型品种或油炸型加工品种类型。结合生态条件、市场需要、当地主要病虫害情况,选择抗旱、抗病及熟期适宜的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和相应级别的脱毒种薯,质量应符合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GB18133-2012)。播种前15—20天种薯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切成立体形状薯块,每个切块重30—45克,保留1—2个完整芽眼。选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薯包衣,或选用8%氟环·咯菌腈、70%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杀虫剂拌种处理,防治黑痣病、枯萎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以及疮痂病等细菌性病害。
(三)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当10厘米土层温度连续3天达到7℃以上,且在春季晚霜前30天以内播种。播种深度10—12厘米,推荐开沟、施肥、播种、合垄、起垄、镇压一次完成。根据生产实际,东北地区适宜深耕大垄机械化栽培,华北地区适宜覆膜保墒、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栽培,西北地区适宜地膜覆盖、膜下滴灌、覆膜集雨、中小型机种机收等栽培。结合播种,配施足量种肥,不超过计划总施肥量的30%,其余肥料随水追施。根据品种特性、土壤情况和种植目的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早熟品种4000—4500株/亩,晚熟品种3500—4000株/亩。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密。淀粉加工品种植密度一般每亩4000—4500株;薯片加工品种控制薯块直径5—9厘米,一般4500株/亩;薯条加工品种要求大薯率高,一般3500—3700株/亩;种薯生产4500株/亩以上。
(四)科学田管,防控病虫草害。做好2次中耕培土,在苗高5—10厘米时培土3—5厘米,在现蕾前培土5厘米以上,宽厚为宜。做好水肥运筹,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追施尿素和硫酸钾;至少在苗期或花期灌水1次,有灌溉条件的,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全生育期可采用滴灌、喷灌、沟灌等方式灌水6—10次。做好杂草防除,杂草多的可在马铃薯中耕培土后,选用二甲戊灵或其他适合药剂对水喷雾于土壤表面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茎叶处理可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或其他适宜药剂对水喷雾;杂草少的可在中耕培土时人工除草。做好病虫害防控,综合运用抗性品种、农艺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晚疫病可参考预警系统提示,一般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喷药,视降雨情况确定防治次数,每隔7—10天喷药防治一次,不同种类药剂轮流使用,切忌连续使用一种药剂。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防治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地上害虫,虫害严重需要多次防治时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
(五)适期收获,安全贮运。收获前7—10天机械杀秧。若田间发生马铃薯晚疫病,为防止病害继续感染块茎,杀秧前田间喷施烯酰吗啉等防治晚疫病的内吸性杀菌剂。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风吹雨淋、暴晒和受冻,并剔除病、烂薯,以利贮藏运输。入窖前,马铃薯应预贮10天左右,剔除病薯烂薯,同时窖内地面及时喷施杀菌剂,密闭一周后进行通风。贮藏量控制在窖(库)容的2/3。入窖初期应迅速将窖内温度降至10—13℃,并维持15—20天,然后窖温逐渐降至2—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3%。贮藏过程中适当通风调节窖(库)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挤压和冻伤等损害。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