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云推搜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以科技之力擎起食品产业未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长沙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26 10:09:31    来源:云推B2B网    浏览次数:64    评论:0
导读

10月24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以及朱蓓薇、吴清平、陈坚、陈卫、任发政、柏连阳、单杨、谢明勇等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大会。

   10月24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以及朱蓓薇、吴清平、陈坚、陈卫、任发政、柏连阳、单杨、谢明勇等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大会。     大会以40余场活动,近300个精彩的大会发言和专题报告,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水平和风采,进一步梳理和凝练中国食品工业面向未来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形成重要的战略思考。来自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近2000人参会。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大会开幕式。     学会理事长孙宝国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至今已是第二十届,过去的二十年,我国食品科技创新不断前行,中国食品工业在健康转型中快速发展。未来,我国食品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是要坚持“双向发力”。食品科技界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力,专注于实验室“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突破;又要有“走出来”的魄力,关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从1到无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二是要寻求突破。食品产业要充分发挥食品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知识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点、创新点,为食品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探寻新思路。三是不能盲目“追热”。食品科技界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征程中,更需要专注,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攻克中国食品某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四是要激发青春活力。学会将继续在大学生创新活动、青年人才托举、食品科技基金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能。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飞指出,民以食为天,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国之大者。“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把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智慧经验,努力转化为推动湖南省食品产业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松梅表示,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食品科技创新,一方面,要聚焦重点领域,拓展学科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抢收科技红利,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大攻关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当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洞庭实验室”建设,搭建食品工程与安全领域合作研究重要平台,针对食品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展开联合研发,成立一批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先进的食品科技人才、建立科学先进的技术体系,切实为全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表示,希望湖湘科技工作者以此为契机,多向全国食品界的专家们学习取经,促进食品科学开放交流与国际合作,在湖南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希望将更多优秀人才与资源引入湖南,让食品学科的先进技术在三湘四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院士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与未知食品安全防控技术展开介绍。他谈到,微生物产业发展是国家重大需求,微生物大数据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战场。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对全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主要市售食品全面系统开展了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重点追踪和定点监测研究,并进行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组学分析,建立起我国最大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食品安全标准菌种库,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建成了我国首个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开发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新技术,创制了应用科学大数据解决不同食品行业微生物安全问题的新模式。大数据库的构建,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常务理事、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院士介绍了我国食品学科发展情况及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陈卫表示,我国的食品学科发端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从农学中分离、独立建系、院系调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到转型发展的过程。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食品学科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学科群,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超过430所,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国家对食品学科投入不断增加,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渐显现。2000-2020年的20年间,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累计获得国家奖99项,平均每年4.4项。然而,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所存在学科特色和布局还有待提升等不足,而补齐短板的关键在于: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政产学研整合的教育生态圈;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未来需求导向”。坚持以德树人,优化师资队伍评价制度,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食品科技界如何践行大食物观?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院士以柑橘产业发展为例进行了介绍。针对目前我国柑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单杨提出了柑橘资源综合全利用方案,并带领团队研发了柑橘全果汁湿法超微粉碎、果胶高效提取与改性等高效高值加工技术,构建了柑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模式。柑橘类植物功能性成分具有改善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营养作用,将成为未来健康产品和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但柑橘类植物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破译其“健康密码”,突破工业化绿色加工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会士、科技奖及相关仪式     在年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授予仪式,2023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的表彰仪式,发布《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年版)》《乳品与成年人营养健康专家共识》。此外,学会与多家企业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及装备捐赠签约仪式。     大会期间举办的40余场分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近300位报告人,共同交流探讨食品科技的创新成果。专题内容涵盖湖湘食品产业与科技创新、粮油加工与综合利用、休闲食品营养健康化与智能制造、科学“三减”的创新与实践、运动营养食品、传统食品现代化、食品营养与脑健康科学、特种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乳品原料创新应用、中国乳业科技与高质量发展、生命科学与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可持续食物消费与绿色供应链、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等。     年会期间,学会举办了研究生论坛、科研创新竞赛、企业招聘、会员交流等系列活动,从多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切实指导。今年,学会与10家知名企业合作主办了10项全国性学生创新活动。年会期间,10项创新活动表彰仪式火热登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会旗的交接仪式也在此次年会上举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将于2024年在重庆举办,由西南大学、四川省食品科技学会等川渝地区的相关单位共同承办。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sou.com/news/show-3336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1 云推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