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代的食品科技工作者以“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初心,以大食物观为指引,以跨界的思维和探索的精神,服务于新时代中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寻找最优解。在我国全面进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食品科技更具深度,更接地气,更好地赋能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互通有无、融合发展。10月24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以及朱蓓薇、吴清平、陈坚、陈卫、任发政、柏连阳、单杨、谢明勇等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大会。
本届大会以40余场活动,近300个精彩的大会发言和专题报告,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水平和风采,进一步梳理和凝练中国食品工业面向未来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形成重要的战略思考。来自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近2000人参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大会开幕式。
在年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授予仪式,2023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的表彰仪式,发布《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年版)》《乳品与成年人营养健康专家共识》。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并与湖南富马科食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装备捐赠签约。
坚持“双向发力”食品科技创新要“沉下去、走出来”
作为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品牌盛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是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共同探索新课题和新发现的重要信息源,是开拓创新思路、碰撞智慧火花的关键平台,承载着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至今已是第二十届,过去的二十年,我国食品科技创新不断前行,中国食品工业在健康转型中快速发展。2022年,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5.1%的资产,创造了7.1%的营业收入,完成了8.1%的利润总额,为稳经济、促民生、保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其背后,是中国食品科技的有力支撑,是无数中国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食品科技界和食品科学家群体的日益壮大与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有8所中国高校排位全球前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食品产业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对于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孙宝国院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科技创新要坚持“双向发力”。食品工业是民生产业,食品科技界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力,专注于实验室“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突破;又要有“走出来”的魄力,关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从1到无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在科技创新贯穿于“从0到无穷”的食品产业链生态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产业科技革命有机融合。二是科技创新要寻求突破。食品产业要充分发挥食品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知识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点、创新点,为食品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探寻新思路。三是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热”。不论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不可盲目追热点,缺少中长期规划的系统研究终究会伤害行业的长期发展。尤其是食品科技界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征程中,更需要专注,需要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定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克中国食品某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四是科技创新要激发青春活力。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未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继续在大学生创新活动、青年人才托举、食品科技基金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能。
孙宝国呼吁,共同建设大而强的中国食品工业体系和食品产业链,是几代食品人的共同理想。面对未来,希望食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共同专注于食品事业,在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飞在大会致辞中祝贺年会的召开,同时感谢食品科技界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他表示,民以食为天,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国之大者,湖南对此高度重视,围绕“四个面向”,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与中国工程院联合成立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并从不同节点建立了围绕食品科技的洞庭实验室,围绕加工质量的衡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他指出,湖南是农业大省,食品产业是全省两个万亿产业集群之一。“要让传统食品产业升级,跟上时代,就需要食品人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把经典做好。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把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智慧经验,努力转化为推动湖南省食品产业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松梅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科技创新工作,并在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一是注重战略引领,部署食品科技战略方向和攻关任务。二是做好系统部署,启动实施食品科技相关重点专项。三是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食品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协同创新。四是注重成果转化,推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快速下沉。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食品科技创新,张松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要聚焦重点领域,拓展学科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抢收科技红利,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大攻关任务。
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在大会致辞中表示,食品产业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制造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此次大会既是促进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盛会,也是普及食品科学知识的科普盛宴。大会在湖南召开,是湖南食品科技学科交流与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他提出了殷殷期许,希望湖湘科技工作者以此为契机,多向全国食品界的专家们学习取经,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探索食品产业创新的新路径、新领域,促进食品科学开放交流与国际合作,在湖南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加强对湖南的关心与支持,助力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希望将更多优秀人才与资源引入湖南,让食品学科的先进技术在三湘四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湖南是农业大省,2022年全省农产品—食品加工总产值2.13万亿元,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55:1。当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洞庭实验室”建设,搭建食品工程与安全领域合作研究重要平台,针对食品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展开联合研发,通过协同攻关等方式,成立一批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先进的食品科技人才、建立科学先进的技术体系,切实为全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他希望院士、专家和企业家聚焦战略需要、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围绕食品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推进农产品—食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不断提高综合效益,促进湖南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向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践行大食物观 以科技实现产业大发展
在大会报告环节,陈卫、吴清平、单杨等多位食品领域的院士带来的权威报告,聚焦战略需要、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分享各自深耕领域的学术成果、产业化对接进展,展望食品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本届年会上众多与会者关注的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金征宇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环节。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是构筑健康中国的基石。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要素中,微生物是最主要因素,其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与未知食品安全防控技术展开介绍。“一株微生物有可能造就一个大企业,一群微生物群有可能成就一个大行业。”他谈到,微生物产业发展是国家重大需求,微生物大数据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战场。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对全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主要市售食品全面系统开展了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重点追踪和定点监测研究,并进行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组学分析,建立起我国最大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食品安全标准菌种库,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建成了我国首个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开发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新技术,创制了应用科学大数据解决不同食品行业微生物安全问题的新模式。大数据库的构建,对于推动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未知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快速检测和高效防控技术的发展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是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基石,关乎我国食品产业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介绍了我国食品学科发展情况及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陈卫表示,我国的食品学科发端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从农学中分离、独立建系、院系调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到转型发展的过程。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食品学科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学科群,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超过430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国家对食品学科投入不断增加,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渐显现。2000-2020年的20年间,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累计获得国家奖99项,平均每年4.4项。
陈卫指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即学科特色和布局还有待提升、学科教师队伍中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在他看来,补齐短板的关键在于: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政产学研整合的教育生态圈;二是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未来需求导向”。三是坚持以德树人,优化师资队伍评价制度,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食品科技界如何践行大食物观,如何以科技实现产业大发展,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研究员以柑橘产业为例进行了分享。单杨以“柑橘功能性成分营养与健康”为题,全面系统介绍了世界和中国柑橘产业的现状、柑橘功能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针对目前柑橘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单杨院士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柑橘资源综合全利用方案,并带领团队研发了柑橘全果汁湿法超微粉碎、果胶高效提取与改性、类黄酮生物合成、香精油稳态化、辛弗林绿色制备等高效高值加工技术,构建了柑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模式。
单杨院士表示,柑橘类植物功能性成分具有改善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营养作用,将成为未来健康产品和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但柑橘类植物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破译其“健康密码”,突破工业化绿色加工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深度交叉融合 做好食品科技大文章
大会期间举办的40余场分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近300位报告人,围绕科技创新、营养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从地方特色、智能制造、综合利用等多个角度,共同交流探讨食品科技的创新成果。一个个高质量报告的背后,是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不断融合的见证,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融入更大市场。专题内容涵盖湖湘食品产业与科技创新、粮油加工与综合利用、休闲食品营养健康化与智能制造、科学“三减”的创新与实践、运动营养食品、传统食品现代化、食品营养与脑健康科学、特种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乳品原料创新应用、中国乳业科技与高质量发展、生命科学与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可持续食物消费与绿色供应链、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弘扬科学家精神,鼎立托举青年人才,已深度渗透年会的多场活动中。年会期间,学会通过研究生论坛、科研创新竞赛、企业招聘、会员交流等系列活动,围绕时下在校学生最关心的科研学习、课外生活、职业规划等议题,邀请业界权威专家、杰出青年、知名企业高层等与青年学子进行形式多样的分享和互动,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在校学生从科研、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同时为参会学生提供一个开拓思维的互动交流平台。
今年,学会与10家知名企业合作,主办了10项全国性学生创新活动。年会期间,10项创新活动表彰仪式火热登场,优秀学生代表在年会上精彩亮相,勾画出年会上最亮丽、最具活力的那道风景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会旗的交接仪式也在此次年会上举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将于2024年在重庆举办,由西南大学、四川省食品科技学会等川渝地区的相关单位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