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现如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维生素产品让人应接不暇,维生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广泛存在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等各类食品中,那么,常见的维生素如何分类?国家对各类食品中维生素应用有什么规定呢?以及各类食品中维生素功能有何不同?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
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
根据推荐性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 15091-1994)和WS/T 578系列标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要求,维生素是指促进生物生长发育,调节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是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一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后与脂蛋白或某些特殊蛋白质结合而运输,可在体内贮存,排泄缓慢,如果摄入过多,可引起蓄积性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是能溶于水的一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叶酸、烟酸、胆碱、生物素)和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只有数小时,须每天补充,但也要把握好适量、适时和适度食用的原则。
二
维生素的应用依据及功能
1.在普通食品中应用
在普通食品中,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维生素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有面粉处理剂、抗氧化剂等功能。为了保证食品加工能够顺利进行,维生素也会用来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例如,B族维生素在发酵工艺中作为发酵用营养物质。
根据原卫生部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问答的内容,对于部分既属于营养强化剂又属于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如果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则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的要求。如果以营养强化为目的,其使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的规定,营养强化剂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附录A的要求,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所以,在普通食品行业,维生素作为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或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主要功能分别是改善食品的物理或化学性状、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价值)以及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
2.在保健食品中应用
2023年6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营养素维生素作为营养补充剂的使用和声称应当符合其相关规定。
2021年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21年版)》,明确规定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等在内的可以用在保健食品中的197种辅料及其使用规定。需要注意声称补充维生素的产品不得使用维生素做辅料,维生素E不可作为凝胶糖果的辅料。
所以,在保健食品分类的产品中,维生素作为保健食品辅料和营养素补充剂使用。作为保健食品辅料,有抗氧化剂等功能;作为营养素补充剂使用主要是为了补充膳食摄入的不足,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和适宜人群,且可声称其特有的保健功能。
3.在特殊膳食用食品中应用
维生素作为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的营养素,其含量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较大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6-2021)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21)等特殊膳食用食品产品标准和(或)相关规定。
在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维生素以营养强化为目的,其使用范围、使用量及化合物来源应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附录C的规定。
所以,在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维生素作为营养强化剂和营养素使用。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主要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价值);作为营养素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或某些病人的生理、营养需要,提供针对性的营养素,但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
三
小结
本文分类盘点了不同食品中维生素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维生素使用目的不同,其应用依据及功能也不同。企业应合法合规生产和销售应用了维生素的产品,消费者也应科学认知和理性选购维生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