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云推搜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委员专访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协调发展 ,加快新兴子行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0 00:32:16    来源:云推B2B网    浏览次数:50    评论:0
导读

扶持国产红酒、促进白酒出口、推动氨基酸营养剂合法使用、高质量发展预制菜、加强食品科普……在一直密切关注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在开展专业工作的同时,不忘履行委员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再一次积极为行业发声,结合行业共性问题、结合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带来了5个提案。

  扶持国产红酒、促进白酒出口、推动氨基酸营养剂合法使用、高质量发展预制菜、加强食品科普……   在一直密切关注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在开展专业工作的同时,不忘履行委员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再一次积极为行业发声,结合行业共性问题、结合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带来了5个提案。
  多措并举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竞争力   近十几年来,国内葡萄酒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消费国。宁夏贺兰山东麓、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麓等葡萄酒产区已形成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产品和品牌,且多次斩获国际知名葡萄酒奖项。据统计,2022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20万亩,约带动150万人就业。可以说,葡萄酒产业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在宁夏视察时强调:“宁夏葡萄酒的品质不亚于欧洲国家中高档葡萄酒的品质,甚至要更好。”这深刻揭示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优势。   但是,受进口葡萄酒冲击和国内消费者认可度不高等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国内葡萄酒产销量连年下滑。2022年,我国葡萄酒表观消费量53.95万千升,其中国产葡萄酒仅占其中的39.61%,比2015年下降28个百分点。在国产葡萄酒萎缩的同时,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占比逐步增加。2022年进口量为32.58万千升,市场占比从2015年的32.35%提高到2022年的60.39%,其中市场占比最高的智利、法国、西班牙,分别占进口葡萄酒总量的41.28%、27.53%、12.37%,占我国葡萄酒表观消费量的24.93%、16.63%、7.47%。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大量企业亏损倒闭,还造成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持续萎缩,相关种植户遭受较大损失。因此,孙宝国委员呼吁,迅速采取措施扶持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   孙宝国委员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葡萄酒行业存在两个大的问题:一是优质种苗较为缺乏,葡萄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低。酿酒葡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投入不足,同时引进国外种苗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剪枝、采收、植保以及我国特有的越冬埋土等均以手工操作为主,不仅成本高,而且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导致规模化种植比例不高,造成葡萄原料来源分散、收购成本高、品质得不到保障。二是企业负担重,进口冲击严重。葡萄酒在我国作为工业品管理,按13%征收增值税,另外还有10%的消费税,据调查企业综合税负一般为25%~30%,而国外葡萄酒普遍按农产品征税,综合税负一般低于10%,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还在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海外推广等多个环节进行补贴。由于澳大利亚、智利等国葡萄酒综合生产成本较低,大量低价葡萄酒进入我国市场,挤占了国内产品市场份额;甚至有不少国内企业不再自己种植葡萄,而是直接采购进口原酒后在国内装瓶销售,导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连年萎缩,严重动摇了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根基。   孙宝国委员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指示精神,要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集中力量攻关酿酒葡萄种植机械化问题,降低葡萄酒生产成本。加强种植配套技术研发,实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大力研发和推广自动化埋藤机和出土机、采摘机、修剪机、植保设备等,鼓励建设农机服务中心,降低葡萄生产成本;积极筛选和培育适应我国主要产区种植条件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建立完善的良种苗木三级繁育体系;简化国外优良品种引进程序和条件。   二是精准扶持国内葡萄酒产业,取消葡萄酒消费税,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将增值税税率由13%降低到9%,减轻税收负担,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中国白酒国际标准支持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孙宝国委员认为,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张力十分巨大,涉及陶瓷、诗词、楹联、书法、绘画、戏曲、武术、雕塑、设计、音乐等几十种文化艺术门类。因此,积极推广中国白酒文化走向世界,对于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但是,中国白酒国际化问题,长期以来困难重重,进展缓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白酒商品累计出口数量1.64万千升,仅占当年国内白酒产量0.24%。从出口国家来看,中国白酒出口还是以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为主,且消费人群多为华侨华裔,欧美市场上的白酒不仅种类少,数量也偏少,中国白酒并未真正被国际主流市场认可。孙宝国委员认为,这其中既跟缺乏顶层设计和国家平台大力支持有关,也有贸易地位不对等、政策关卡等原因。   孙宝国委员介绍说,目前,国内白酒开拓海外市场,仅在少数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探索和尝试。而企业个体的单打独斗,缺乏战略规划和整体部署,导致白酒国际化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效果不甚理想。世界主要的烈酒生产国如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都设有专门鼓励本国烈酒出口的部门和机构,并配套相关海外推广鼓励政策。如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的气候”申报世界遗产,动用了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共64000位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直到申遗成功。   孙宝国委员认为,要推进白酒国际化,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全系列标准是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也亟需国家层面的贸易谈判解决——这些都需从国家层面予以关注,举全国之力系统推进。   因此,他建议:   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通过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   支持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规划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安全的标准化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国白酒国际标准,使中国白酒获得合理的分类和身份定义,获得法律意义上的产品地位,在国际上与同类产品展开公平竞争。   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切实可行的对外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国家层面贸易谈判,争取贸易条件平等、税收平等,搭建标准、文化、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参与的平台,制定一系列的白酒出口优惠政策,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多渠道助力中国白酒海外推广。在驻外使领馆、中资机构以及各政府部门的国际交流中使用包括白酒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产品,多渠道助力中国白酒文化的海外推广。   加快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合法使用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规划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健康制度、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关注国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营养健康。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在此背景下,我国特膳食品需求量增加,市场发展加快,预计有千亿的市场规模。   氨基酸是特膳食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原料。一是氨基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人体维持生命的根本物质;二是氨基酸在调节生理机能和催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三是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加快合成人体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四是氨基酸可以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从而为机体提供运转所需的能量。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婴幼儿特殊膳食用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参考清单》,将氨基酸作为营养物列入其中。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完善的氨基酸作为营养物使用规则,而且美国、日本均允许氨基酸作为营养物添加到各类食品中,特别是针对特种病患者、老年人、肿瘤患者、特殊婴幼儿群体。氨基酸作为营养物在国际上的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及功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氨基酸生产国。但受我国行政许可法规不完善的影响,多年来,国内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生产企业无法获得生产许可,导致我国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多作为化学品低价格出口国外,经国际特膳食品生产企业加工后再进口至国内销售,严重影响了我国特膳食品企业开发的氨基酸全营养配方等特膳产品在国内合法注册和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2000万特种病患者,还有很多患有代谢障碍的婴幼儿,食用氨基酸全营养配方等特膳产品成为日常必需食品。受疫情和贸易争端的影响,氨基酸全营养配方等特膳产品曾一度出现了断供局面,导致婴幼儿、特种病患者无产品可以使用,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引发了社会关注。现在,中国再次面对复杂的“去中国化”及国际关系形势,氨基酸全营养配方等特膳产品的进口将再次面临断供的局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再次面临巨大的风险。   孙宝国委员认为,面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只有加快氨基酸营养强化剂身份合法化,我国氨基酸特膳食品才能打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解决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被国际产品“卡脖子”的问题。   因此,他建议:   一是国家卫健委加快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的行政审批及对外公告,并提供全面、统一的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的质量规格要求及检测方法,使得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可以合法生产和使用。   二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快我国氨基酸特膳食品的注册审批,加快国产产品的替代速度,保障氨基酸特膳食品供应链安全。   三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快落实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原料的行政许可审批,使得氨基酸特膳食品企业可以尽快购买到国产氨基酸营养强化剂合法原料。   四是国家加强对氨基酸营养健康产品的研发支持力度,打造氨基酸营养与健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五是加强氨基酸营养与健康科学知识科普,特别是针对特种病患者的科普,增强全社会氨基酸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科学水平,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预制菜产业,既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有力体现,更是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已成为各地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培育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孙宝国委员认为:“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就绕不开以下问题:针对预制菜的标准、监管缺乏统一的管理原则;产业链建设短板仍然存在,中式预制菜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创新和智能化水平较低、冷链配送能力和覆盖范围不足;部分预制菜产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大,复热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影响等研究仍需加强;“预制菜”品类还比较单一,亟需丰富;预制菜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明显不足,跨学科人才培养亟需高度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孙宝国委员建议:   健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监管制度。为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管理原则,守住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此外,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研究完善产业监管方式,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生产资质审核,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只有标准统一和严格监管,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效率提升,助力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支撑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破解诸如口感与风味复原、营养物质保留、质构保持、品质保真等基础共性问题。因此,建议科技部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补足预制菜产业基础研究短板,破解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完善产业链,丰富品类,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着力营造健康的市场发展环境。为维护健康发展环境,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实施“预制菜产业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集聚、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增强整体竞争力。建议教育部加快预制菜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预制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科普宣传,建议中国科协成立专项行动,做好消费者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选得安心、买得放心、吃出信心。   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提升整治谣言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在科技创新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的当下,科普工作一要重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传播科学正能量;二要加大谣言治理力度,严厉打击“伪科普”和顽固谣言。真正让科普服务于百姓美好生活、服务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是,孙宝国委员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工作存在不少问题:   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的内容严谨度不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问题严重。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为抢占话题,获得高收视率、高关注度,平台存在内容的审核把关不足的问题,时常会出现一些片面的、科学证据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一些健康养生类的节目、“伪专家”上演的营销广告等。   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正形成科普工作的顽疾。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续推波助澜等特点,给科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食品添加剂,部分民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仍难以改变。此外,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零添加”,这种行为不仅让企业作茧自缚,也反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对“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贯不及时,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难题。例如,近年来,行业中出现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但经部分媒体和所谓“专家”过度解读后,让消费者误认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伪科普”大行其道,谣言治理仍待加强。互联网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谣言多年来反复出现、屡禁不止;一些机构或个人为谋取私利,打着“科普揭秘”的旗号,行伪科普之实。如2022年广受各方关注的网络视频食品“海克斯科技”事件,让很多网友误认为加工食品都是“科技与狠活”。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呢?孙宝国委员建议:   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建议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治理力度,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广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对已经播出、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清理;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单、黑名单的认证认可机制,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推动提升各栏目、平台的信息监管水平,完善各平台的信息审查、投诉机制,强化各平台自我监管责任。   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相关声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目前正在修订中,新版本标准已经明确规定,不允许食品标签进行“零添加”声称,但该标准自2019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仍未发布,严重影响了行业创新和规范。建议协调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速会签进程,尽快出台新版GB 7718。   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协调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媒体的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sou.com/news/show-2088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1 云推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