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农林类获奖成果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持的3项成果和参与的2项成果共5项获奖。玉米所赵久然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玉米骨干亲本自交系京2416创制及其系列杂交品种培育”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农林类一等奖唯一奖励;信息中心赵春江院士主持完成的“作物育种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及装备中心郭文忠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设施园艺智慧管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质标所和加工所参与的“果蔬真菌毒素防控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数据与经济所参与的“数据与场景驱动的农业科技知识精准服务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骨干亲本自交系京2416创制及其系列杂交品种培育”成果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时间有限,高温干旱风灾病害频发、早熟宜机收与高产多抗难以兼备等突出问题。创制选育出优良早熟自交系-京2416及其衍生系;构建我国基础核心种质精细基因组图谱;育成审定杂交品种39个,成为我国广泛应用骨干系和重要核心种质;突破黄淮海夏玉米机收籽粒品种瓶颈,育成京农科728等早熟宜机收与高产多抗兼备系列品种;挖掘克隆到高抗锈病基因RppM,实现系列品种高抗锈病的优种提升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作物育种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成功将人工智能、多组学大数据、生物信息学、传感器等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评价、品种选育、品种审定与保护等作物育种关键环节,创新研发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协同的作物育种信息化平台(金种子育种平台)、作物育种模拟和预测算法库、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平台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平台、作物表型快速无损获取装备等系列软硬件产品,在种业龙头企业、育种科研单位和各级种业管理机构广泛应用,引领了数字种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设施园艺智慧管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成果以打造智慧型设施园艺生产新模式为目标,以“硬件转核、模型赋智、服务上云”为创新路径,创新了系统化、高精度的信息采集传感器集群;创制了多场景自洽的智慧管控模型库与适配装备;开发了“云托管式”智慧生产管控平台,打造了全链条国产化技术产品套餐。近三年,技术成果在北京(含全部郊区)、河北、山东等23省市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2.28亿元,增收节支1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