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云推搜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团队在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30 00:02:30    来源:云推B2B网    作者:云推小编    浏览次数:929    评论:0
导读

2022年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团队紧扣热带特色资源食品研究方向,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在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7篇。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团队在生物发光免疫传感器、高效比色传感器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2年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团队紧扣热带特色资源食品研究方向,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在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7篇。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团队在生物发光免疫传感器、高效比色传感器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22年6月2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星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一种均质传感平台“纳米抗体/纳米荧光素酶二元技术(NanoBiT)系统”, 以赭曲霉毒素A(OTA)纳米抗体为识别探针,利用分裂的纳米荧光素酶亚基LgBiT(Lg)和SmBiT(Sm),开发了一种该系统介导的OTA生物发光免疫传感器(NBL-immunosens)。通过替换识别元件纳米抗体,本研究开发的NBL-Immunosens能够用于食品中其他小分子污染物的快速、灵敏检测。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中科院1区Top期刊)题为“Nanobody/NanoBiT system-mediated bioluminescence immunosensor for one-step homogeneous detection of trace ochratoxin A in food”;     2022年8月15日,曹宏梅副教授团队与上海大学叶代新研究员联合开发了一种以废弃花生壳为碳源、氮源和硫源,合成了氮硫配位的Fe-N/S-C单原子纳米酶,设计用于水中Hg2+灵敏检测,该不仅为GSH和Hg2+的快速和超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比色传感器。拓展到生物、环境和食品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开发新型高效纳米材料人工酶模拟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题目为“Switching on-off-on colorimetric sensor based on Fe-N/S-C single-atom nanozyme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modal detection of Hg2+”。
 
(文/云推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云推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云推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sou.com/news/show-1681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1 云推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