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有机磷酸酯来源追溯及其在动物体内迁移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系统阐明海洋源和陆源性饲料中有机磷酸酯赋存特征、污染来源及其转化规律,通过对转化产物的研究明晰有机磷酸酯的环境行为,首次在靶标动物水平阐明有机磷酸酯代谢、转化和迁移规律,结合理论化学方法,证明了有机磷酸酯自“母体-子代”亲蛋白传输机制,填补了有机磷酸酯在“饲料-养殖动物-动物产品”食物链中发生、迁移、转化及相关机制方面研究的空白。以上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领域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篇,均为Supplementary Cover Story)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有机磷酸酯是一类化工产品,其全球年产量已经超过100万吨。近些年,研究揭示有机磷酸酯存在生长发育毒性、神经毒性等多种毒性作用,是一类广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养殖动物作为我国居民主要的动物源性食品来源,也是居民暴露新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因此亟需系统阐明“饲料-养殖动物-动物产品”食物链中有机磷酸酯的污染来源及其传输规律。
研究首先明确了全球海洋源性饲料中有机磷酸酯的污染来源,发现工业生产、环境持久性、代谢能力及物化性质对不同的有机磷酸酯化合物的来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0。)。随后的研究发现陆源性饲料中同样存在较高的有机磷酸酯污染风险,并且植物源饲料和动物源饲料具有相似的有机磷酸酯含量水平。对有机磷酸酯转化产物的研究发现其与母体化合物水平相当,成为养殖动物暴露转化产物的直接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 2021)。在此基础上,首次在靶标动物上开展了环境浓度下有机磷酸酯的暴露实验。阐明氯代烷基类、烷基类、芳香基类等有机磷酸酯自“污染饲料—蛋鸡—鸡蛋”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发现暴露环境浓度水平的有机磷酸酯,可导致鸡蛋中有机磷酸酯水平的显著升高,并可导致鸡蛋中转化产物有机磷酸二酯的显著提高,氯代烷基类取代的有机磷酸二酯具有更强的“母体-子代”传输能力。与传统有机污染物不同,有机磷酸酯及其转化产物均主要存在于蛋清而非蛋白中。进一步通过理论化学方法证实,亲蛋白传输是有机磷酸酯“母体-子代”传输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亲脂性传输。本研究首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并证实了有机磷酸酯亲蛋白赋存和传输的现象,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2。)。
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等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st.0c03274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0c04235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0c07303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2.129858